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世之言"石油稀缺"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2380次    时间: 2011-04-13 11:43:37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4月4日,纽约和伦敦市场油价刷新两年半高点。伦敦市场5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21.06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关于高油价的讨论再次升温。   4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第四期《世界经济展望》中表示,近期国际原油价格趋势性上涨表明,全球石..

分享到:

    4月4日,纽约和伦敦市场油价刷新两年半高点。伦敦市场5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21.06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关于高油价的讨论再次升温。

  4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第四期《世界经济展望》中表示,近期国际原油价格趋势性上涨表明,全球石油市场已经进入日益稀缺的时期。《展望》指出,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加速,供给约束导致石油供给增长下降,造成了石油稀缺现象的出现。而全球范围内成熟油田所占比例增大,使得在石油市场每桶石油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是油价飙升的重要原因。

  无独有偶。社科院在近日发布的《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也提到,21世纪前10年内,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是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与经济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在全球经济逐渐回暖、发达国家能源需求并不旺盛的2009年,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四大新兴经济体原油消费量仍明显增加。除了巴西原油日消费量在199.9万桶外,其他三国原油日消费量均突破250万桶。因此,如果石油变得稀缺,石油供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之通胀等问题,新兴经济体高速发展的态势将首先受到制约。

  “石油稀缺时代”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石油稀缺”概念进行了分析。她说,从之前的几次石油危机来看,高油价与经济低增长形成了一种必然联系,但如今在全球油价持续高位的同时,世界经济从危机中复苏后仍保持高增长。这说明世界经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而带来变化的正是新兴市场。中东、拉美以及中亚等地区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建立了“南南联系”。这些新兴市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进口者又是出口者,全球经济也因此普遍受益。所以,在面对高油价时,世界经济呈现出更强的承受力。

  在业界广泛流行的“石油易采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部分解释了油价高企的原因——成熟油田进入后期开发和新发现油田存在较大开发难度,技术成本与资源成本的增加导致油价持续上升。但从全球石油生产总量和贸易量来看,增长态势并未消减,“稀缺”一说似乎并不存在,冲击世界经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在《展望》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占全球GDP78%的国家的相关数据基础上,对石油稀缺性与世界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得出,石油稀缺性的小幅逐步加剧,在中长期内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有“轻微抑制”。石油供给趋势增长率即使由于突发因素大幅下降1个百分点(从1.8%降至0.8%),在中长期内,全球经济年增长率也仅会下行不到0.25%。石油稀缺性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目前来看仍是温和的。

  尽管如此,《展望》也表示,出于石油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地缘政治等突发风险一旦大幅改变石油供给趋势,全球经济增长受到冲击的可能性仍无法规避。陈凤英也因此提醒,“石油稀缺”一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高度依赖石油资源的发展模式敲响的一记警钟——在能源消费层面,发展能源多元化、摆脱危机前的固有发展模式,才是提高全球经济承受风险能力的合理之道。低碳经济仍是我们应探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