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丨专家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安全经济的方式提升灵活性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381次    时间: 2022-08-05 08:57:04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其中能源是主战场,而电力系统则是减碳的主力军。我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实施路径在哪里?未来电力行业企业要如何实现绿色创新发展?又要怎样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2年8月2日,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

分享到:

“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其中能源是主战场,而电力系统则是减碳的主力军。

我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实施路径在哪里?未来电力行业企业要如何实现绿色创新发展?又要怎样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2022年8月2日,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支持的“中国电力低碳转型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新型电力系统要保留20%到30%的灵活电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表示,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碳排放相当于美国、日本、欧盟碳排放的总和。我国必须主动进行能源转型,才能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目前我国能源供应自主度在80%左右,对外依存度约20%,自主力不足。再加上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占比过高,资源与负荷逆向分布,都给能源转型带来很大的压力。

能源转型背景下电力系统面临哪些挑战?汤广福说,新能源发电占比越来越大,电力供应的波动性就越大,他预计,2030年全国新能源日内最大波动有可能达到6亿千瓦以上。他指出,从储能上考虑平衡波动或是杯水车薪,必须从源头构建有柔性、市场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保留20%到30%的灵活电源。

对于新能源的供应波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李鹏也有着相同的看法。他表示,未来随着风光电等电源和电动车等新型负荷的快速增长,2030年我国电源侧新能源日内最大波动有可能达到5亿千瓦以上,负荷最大峰谷差有可能超过4.4亿千瓦,届时系统调节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他同时指出,要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用户侧必须深度参与系统平衡,同时配电网进一步完善物理架构和运行逻辑。虚拟电厂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汤广福强调,必须认识到其内在本质特征与传统能源系统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电力电源清洁化、电力系统柔性化、电力系统数字化,电力系统电子化等四个方面,这些本质特征将改变传统电力系统原来的运行控制理论和规律。

汤广福表示,国际经验表明能源保供与能源转型并不矛盾,转型也是一种保供。需要改变过去100多年的电力系统理论,把传统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为柔性一些,充分挖掘多种资源的灵活性,包括发电侧的灵活性运行、电网侧的时空互补、需求侧动态负荷的灵活性,支撑风电光伏的高比例发展,最终支持电力系统2025年碳达峰、2050年近零排放的目标。

CCUS不可或缺,需探索降低能耗与成本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许世森表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灵活性电源支撑,在我国需要煤电作为灵活电源进行支撑,否则很难实现能源安全供应。据预测,到2060年化石燃料发电还将每年排放20亿吨二氧化碳,要实现电力系统的碳中和,就需要通过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进行捕捉和封存。

“未来,CCUS是实现‘3060’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技术。”许世森称,国际实践证明CCUS技术是可行的。国内研究和实践也显示,我国地质条件具备巨大的封存潜力,随着技术进步,未来CCUS将具备可接受的经济性,到2050年我国或将具有全面推广CCUS应用的条件。

我国的CCUS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大规模全流程工程示范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许世森指出,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成本是CCUS研发和工程化的重大课题。

许世森介绍道,当前燃烧前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约为每吨150-200元,燃烧后大概约为每吨250-350元。根据国外CCUS全流程示范的成本分析,捕集成本约占CCUS总成本的70%,输送和封存成本约为30%。未来研发的目标是将燃烧后的二氧化碳捕集成本降至每吨200元以下,加上输送和封存的成本总价控制在250-300元,与风电光伏加储能电池的电价相比更有竞争力。

“CCUS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托底技术,优先的选择,应该加快技术研究和全流程工程示范,通过示范验证技术,积累数据,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和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提供依据”许世森称。

我国电力传统调度运行体系亟须升级2022年6月1日,江苏无锡,在世界最高输电铁塔——江苏凤城至梅里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现场,国网江苏电力施工人员正在百米高空跨越长江架设导线。

2022年6月1日,江苏无锡,在世界最高输电铁塔——江苏凤城至梅里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现场,国网江苏电力施工人员正在百米高空跨越长江架设导线。

“新型电力系统的非传统要素包括电源的分散化、储能的要素化、配网的有源化、氢能的产业化以及交通的电动化。”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江冰强调,配网侧和用户侧涌现了大量的新型主体,将发挥重要作用。海量小型、分散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电从远方来”的既有格局,逐步实现“电从身边来”。配网侧电源也将参与电网的平衡与调度,输配电网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储能作为在电源与负荷之间转变的“自由人“,可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成为电力系统平衡不可或缺的第四元素。

从电力系统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我国“十二五”时期解决了新能源并网送出问题,“十三五”初步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问题,“十四五”将重点解决新能源的可靠替代问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高级顾问徐小东表示,在此背景下,我国亟须升级电力传统调度运行体系。传统调度无法适应源网荷储多项互动的运行需求,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调度的灵活性,以适应充分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频繁变化。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是在传统电力系统的基础上,顺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系统高级形态,是以新能源发电为主体,以灵活性资源为支撑,具有交直混联和微电网并存的电网形态,应用先进前沿技术,依托统一电力市场,实现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基础平台。新型电力系统具有绿色低碳、柔性灵活、互动融合、智能高效、安全稳定的显著特征。因此,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充分认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长期性、差异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电力的绿色低碳转型主线还应该是发展,在发展中转型,转型中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态势。要加强技术创新,目前我们已掌握的技术还不能完全支撑我国2060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亟须实现重大技术的突破,甚至是一些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他强调,当前电力在我国经济社会终端用能地位十分关键,保持电力充足供应,涉及能源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必须牢牢把握住电力安全稳定充足供应的底线。

要探索建立跨省跨区辅助服务市场机制

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分别发布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研究》报告和《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及政策研究》报告。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研究》指出,要合理把握能源转型节奏,协同推进能源系统电气化和电力系统低碳化。新能源不能单边冒进,要与能源系统形态变革双轮驱动。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分“三步走”:2020-2030年努力推进技术变革、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增量替代;2030-2040年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煤电逐渐退出主导地位,非化石能源发电逐渐成为主体能源;2040-2060年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成熟,新能源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煤电加快退出。

《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及政策研究》指出,截至2020年底,全国灵活调节电源装机占比18.5%;预计到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需达到6200万千瓦,新增火电灵活性改造2亿千瓦,建设不少于300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才能满足系统调节需求。

目前我国辅助服务成本主要由发电企业分摊,向用户疏导不畅。该研究建议,应尽快明确虚拟电厂等辅助服务市场主体地位和准入条件,设计合理的价格机制,探索建立跨省跨区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动送受两端辅助服务资源共享。此外,打破省间壁垒,可以充分发挥大电网互联错峰效益,发挥省市间调节资源互补互济优势。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