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工业》2010年 30卷 6期(四)
责任编辑:hao    浏览:35061次    时间: 2010-06-29 09:45:34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开发工程 45 李五忠,田文广,陈刚,孙钦平 不同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参数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国外煤层气开发主要以中低煤阶为主,而我国则以中高煤阶为主;不同煤阶具有不同的煤层气地质特点与选区评价标准。为此,通过对国内外重点煤层气盆地的煤层气评价参..

分享到:
 

 开发工程
 
  45 李五忠,田文广,陈刚,孙钦平
  不同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参数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国外煤层气开发主要以中低煤阶为主,而我国则以中高煤阶为主;不同煤阶具有不同的煤层气地质特点与选区评价标准。为此,通过对国内外重点煤层气盆地的煤层气评价参数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同煤阶的煤层气选区评价参数,包括:煤层气资源规模及丰度、煤层厚度、煤层含气量、煤层气吸附饱和度、煤层原始渗透率、有效地应力、地解比、构造发育状况及水文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重点煤层气区的类比分析,初步建立了我国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并优选出煤层气有利富集区16个:其中Ⅰ类最有利富集区6个,包括沁水盆地南部、阜新盆地刘家区块、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宁武盆地南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二连盆地霍林河地区;Ⅱ类有利富集区4个,包括沁水盆地北部、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地区、黔西盘关地区、川南古蔺—叙永地区;Ⅲ类较有利富集区6个。
 
  2010 Vol. 30 (6): 45-47 [摘要] ( 26 ) [HTML 1KB] [PDF 307KB] CEB (102 KB)( 8 ) 
 
 48 傅雪海,秦勇,韦重韬,汪吉林,周荣福
  QNDN1井煤层气排采的流体效应分析 
  为了研究煤层气排采时原位煤储层流体的动态效应,基于煤储层动水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储层物性实测成果,结合中国第一口地面多分支煤层气水平井——QNDN1井的排采数据,通过气、水产能及储层压力曲线的耦合分析,探讨了煤层气井排采时储层压力的传播特征;估算了煤层气单井排采范围内的重力水量,水溶气、游离气量;划分了煤层气井排采的游离气运移阶段和煤层气的解吸阶段;指出煤层气排采流体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储层压力和受煤孔径结构控制的煤层气解吸特征。该研究成果对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2010 Vol. 30 (6): 48-51 [摘要] ( 27 ) [HTML 1KB] [PDF 1275KB] CEB (173 KB)( 6 ) 
 
 52 郭红玉;苏现波
  煤储层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测定及意义 
  煤层气的运移产出流态是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的理论基础,目前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大多采用达西渗流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因此判定煤层气在储层内部的运移流态至关重要。在RMT150B岩石力学伺服试验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测试启动压力梯度的装置,通过实验得到流经煤样的气体流速与压力平方差,而两者并非通过原点的线性关系,证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通过测试不同煤样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其回归曲线表明:两者呈负指数关系,相关度达0.933,且随着渗透率降低,其启动压力梯度逐步增大,在低渗透阶段增加趋势就更加明显。煤的启动压力梯度存在证明煤层气运移流态为非线性渗流,该结论对改进煤层气井产能预测模型有指导意义。
 
  2010 Vol. 30 (6): 52-54 [摘要] ( 19 ) [HTML 1KB] [PDF 626KB] CEB (116 KB)( 6 ) 
 
 55 张义,鲜保安,孙粉锦,王一兵,鲍清英
  煤层气低产井低产原因及增产改造技术 
  沁水煤层气田的煤层气开发已初具规模,但部分煤层气开发井由于地质、工程或排采因素的影响而产量低,亟需查明原因。为此,从地质因素(构造位置、陷落柱、断层等)、工程因素(钻完井及水力压裂过程中储层污染等)和排采因素(套压控制、排液速度、停电停抽等)3个方面对煤层气单井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嵌套钻井、短半径水力喷射钻井、小井眼侧钻、二次(重复)水力压裂等增产改造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并结合对煤层气低产井原因的分析,给出了不同增产改造技术的适用特性。对煤层气规模开发过程中老井、低产井的后期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0 Vol. 30 (6): 55-59 [摘要] ( 25 ) [HTML 1KB] [PDF 1627KB] CEB (231 KB)( 5 )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