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化设计 -> 结构优化
ANSYS 16.1推出云端企业仿真
关闭

    ANSYSNASDAQ: ANSS)近日推出了ANSYS®16.1ANSYS®Enterprise Cloud™,其客户现在能为更多工程师部署企业特定的一致性仿真工作流程和数据,而不再受地理位置或业务部门的限制。

    ANSYS云端企业仿真

    全球亚马逊云服务平台上的全新解决方案简化并加速了云端仿真的转换工作,为端到端的仿真提供了参考架构,其可在几天之内完成部署,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同时提高生产力。采用ANSYS EnterpriseCloud的客户能按需扩展仿真容量,包括基础设施和软件资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商业要求,优化效率和成本,同时满足技术广泛应用的更高要求。

    HGST
    公司的首席信息官Steve Phillpott指出:“HGST认为云计算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模式转型,能在我们需要它的时间和地点提高商业灵活性和功能。ANSYS解决方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在云中提供完整端到端的仿真过程,让我们维护模型,直接在我们的虚拟私有云(VPC)环境中仿真并分析结果。由于所有工作都在HGSTVPC环境中进行,这就降低了合规性风险,有助于解决连接功能、性能和延迟等问题,而这些都是我们这种复杂建模和仿真工作流程所独有的问题。

    ANSYS Enterprise Cloud
    的架构经过精心设计,能消除此前工程仿真领域应用云计算所遇到的障碍。该解决方案在单用户环境中交付,能够确保客户数据的安全,支持3D交互式图形工作负载和自动扩展高性能计算(HPC),结果也不用在最终用户和云数据中心之间移动。

    利用ANSYS EnterpriseCloud,更多工程师能使用所需的软硬件工具,支持仿真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并帮助组织机构确保竞争力,同时关注于自身的核心优势。

    ANSYS
    CEO Jim Cashman指出:“ANSYS多年来一直支持云端解决方案,但ANSYSEnterpriseCloud将完整虚拟原型的仿真提升到全新高度,在全球云端平台上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综合工程仿真解决方案。客户不希望被指定、采购、部署和管理仿真基础设施等工作所约束。而这正是ANSYS EnterpriseCloud的用武之地。外包仿真数据中心能让客户致力于开发突破性产品,同时能将资本释放出来用于其它投资。

    除了云端解决方案之外,ANSYS16.1还在参数优化方面做出改进。ANSYSDesignXplorer™中的起源整合能自动选择最佳反应面算法,从而得到高度精确的反应面,相对于其它优化解决方案而言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自动创建完成。这也能帮助用户满怀信心地快速完成最具创意的设计。

    新版ANSYS AIM™继续重新定义多物理场仿真在单用户环境中的实施方式。新一代仿真环境AIM将仿真价值扩展到了单工程领域之外,其在统一的沉浸式用户环境中提供了一系列完整的物理场,便于在整个组织机构中展开部署。本版还提供了一些其它的生产力创新,并支持移动装配体的运动接头。

    最新版ANSYS Redhawk™经过优化,能解决10 nm和更小集成电路(IC)的设计挑战,包括电流密度较高和电迁移故障等可靠性问题。此外,ANSYS 16.1还提供了分布式机器处理功能,可支持最大型、最现代化IC设计的仿真,这些设计能用典型集群和服务器上的硬件进行快速求解。

    投资者:如欲了解有关ANSYS EnterpriseCloud的更多信息,欢迎参加62日于底特律举行的ANSYS投资者日活动。

    关于ANSYS, Inc.

    ANSYS
    通过快速、准确、可靠的工程仿真技术帮助客户掌握和理解最为复杂的设计难题。我们的技术能够让各个行业的机构准确预测产品在现实中的真实性能。 客户相信我们提供的创新软件能够帮助他们确保产品的完整性并实现商业价值。ANSYS成立于1970年,目前雇员人数超过2,700人,其中大多数具有工程专业背景,例如有限元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电子和电磁、设计优化。ANSYS总部设在美国匹兹堡南部,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战略销售部门超过75个,渠道合作伙伴网络遍及40多个国家。欲了解更多详情,敬请访问www.ansys.com.cn

    ANSYS
    在主要社交媒体上也保持积极宣传态势。在中国,敬请关注ANSYS新浪微博:@ANSYS中国。ANSYS官方微信公众号:ansys-china

    ANSYS
    以及所有ANSYS, Inc.品牌、产品、服务和功能名称、徽标、口号均为ANSYS, Inc.或其子公司在美国或其它国家的注册商标或商标。所有其它品牌、产品、服务和功能名称或商标是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


    相关阅读
    内容加载中……
    Copyright@http://www.cnl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44680号-3 Powered by CNLNG V8.0 Code © 2007-2016 液化天然气(LNG)网-Liquefied Natural Gas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