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0万美元入股中华煤层气 霸菱下注煤层气开发
责任编辑:液化天然气    浏览:1337次    时间: 2008-03-23 08:01:41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本月霸菱亚洲投资 (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以下简称霸菱亚洲)宣布,和成为基金共同投资8800万美元(约6.25亿人民币)于中华煤层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煤层气)。   据中华煤层气方面透露,霸菱亚洲和成为所持股份将近该公司总股本的“一半”,霸菱亚..

分享到:
本月霸菱亚洲投资 (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以下简称霸菱亚洲)宣布,和成为基金共同投资8800万美元(约6.25亿人民币)于中华煤层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煤层气)。

  据中华煤层气方面透露,霸菱亚洲和成为所持股份将近该公司总股本的“一半”,霸菱亚洲已是该公司最大单一股东。

  尽管这两年,煤层气开发企业逐渐受到资本青睐。仅2007年5月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中美就达成了15个大型煤层气项目的开发协议。但霸菱方面也表示“纯粹财务投资很少”,大部分投资都是产业投资人所为。

  霸菱亚洲方面表示:此后若中华煤层气有再度融资需求,他们将追加投资。今年2月的董事会上,中华煤层气已透露了近期可能再度私募的可能。该公司希望利用私募所得,能在5-7年内迅速把产能提高到30亿立方米。

  “我们与霸菱亚洲方向一致,都希望尽快上市。”中华煤层气CEO邹向东(Steve Zou)透露,他们希望2009年能够IPO,而成立中华煤层气收购亚美大陆,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上市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煤层气“商用转折年”

  “我们从2007年初就开始密切关注这个领域了。”霸菱亚洲董事总经理萧宇成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这个领域的投资将非常活跃。

  尽管从1990年代后期,中国就开始了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但直到2001年中国煤层气的生产量只有10亿立方米。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起指出,我国煤层气总量为30-35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位。“一个山西就等于整个美国的储量。”邹向东说。

  由于国内的煤矿开采已进入深度开发阶段,“必须先采气才能采煤”,否则井下煤层气含量过高根本无法采煤。煤层气开发不仅解决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爆炸的问题,减少煤矿的开采事故,而且也提供了一种替代性清洁能源。即使抛开“环保”意义,市场规模也很大。

  邹向东算了一笔账:中国GDP翻番消耗1.6倍的能源,“过去5年,中国GDP增长了一倍,煤炭消耗量从20多亿吨上升到了将近50亿吨”。煤矿有限以及环境保护要求中国调整能源结构。“美国人口是中国的1/5到1/4,但其对天然气的绝对消耗却是中国的10倍。”邹向东说。

  “由于煤层气中的甲烷含量与天然气非常接近,整体热值相当,因此是天然气的完美替代品。”霸菱亚洲萧宇成由此认为,煤层气的市场走向将与天然气相似。“下游需求非常强劲”。

  有关统计显示,中国天然气消费将保持在14%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全球平均增速为12%。“中国天然气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原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均安认为。国内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而2007年国际天然气价格还不到当年油价的一半。中国石油(爱股,行情,资讯规划总院油气田所副所长杨莉娜指出,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市场缺口将达到900亿立方米。

  受到如此庞大市场的诱惑,中华煤层气的前身亚美大陆早在1994年就进入了中国,从2003年开始在山西和中方合作投资了潘庄、大宁、马必三个煤层气区块。尽管投资额已经超过了3亿,但目前还没有收获。

  “任何大宗能源开发都有着技术、资金、开发执行上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能源上游开发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霸菱亚洲发言人说。

  但一位外国投资者表示,此前阻碍中国煤层气开发的障碍,是“国内外企业必须经过中联煤层气才能达成合作”。即使煤炭企业与国外企业达成了协议,如果没有中联煤层气公司的介入,也没有权利进行勘探开发。

  这一障碍在2007年被清除。对于霸菱亚洲而言,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是其投资决策中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2006年《煤层气五年发展规划》明确鼓励煤层气的开发使用。2007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煤层气也被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之一。同时,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等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对煤层气开发企业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税款用于企业转向煤层气技术的研究和扩大再生产,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煤层气电厂不参与市场竞争,不承担电网调峰任务等。

  另一个刺激投资增长的原因则是“后端配套措施”的完善,天然气输送管道全国网络的基本成型,“刺激了后端需求”。“煤层气行业必须规模化运作。”邹向东说,但其规模化运作又建立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上,市场需求又建立在“是否可能大量供气的基础上”。

  选择PE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霸菱亚洲在2007年“看”了4家煤层气企业。当时正在“找钱”的中华煤层气很自然地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当时我们就在考虑2009年上市,在这之前需要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手里这些煤层气区块的商用。”中华煤层气CEO邹向东很坦率地说,他们不得不考虑引进新股东的另一个原因,是持有其56%股份的原股东,“是一个煤炭开发企业”,他们不理解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打算退出”。

  尽管其另外两家股东,奥瑞安能源和埃文能源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早些年与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的不愉快合作,使邹向东并不打算再引入这样的产业投资人。

  “他们不一定能跟着团队向前走”,1994年,邹的合作伙伴就因为全球战略调整就轻易地放弃了其中国战略。而且如果只是跨国公司的一部分,“他们很难让某个团队掌握当地的资源和自主运作”。在中国打拼了十几年的邹向东,也并不认为这种产业投资人能带来什么增值服务。“煤层气并不是谁都能做的,这个领域太新了,还没有人能自称行家。”当年中石油曾经找来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华煤层气现在的一个区块竖井抽气,“结果失败了”。

  在中国开发煤层气,由于从前端审批到后端实践,“都是由管理层在做,因此执行团队应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从一开始,邹向东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PE)机构上,“他们有能力组织我们想要的资源,而他们对企业的要求只是回报”。此外,PE机构更有可能支持他进行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简称MBO)。事实上,此后通过中华煤层气,邹向东等实现了对亚美大陆的收购,奥瑞安和埃文仍是新公司股东。

  尽管需要为其MBO提供一部分资金,中华煤层气仍然吸引了很多PE机构,“主要的、后期在推进的就有6家”,其中3家是来自美国的大型PE机构,另外的则以香港为基地。

  在这个领域,中华煤层气不会不受到关注。山西省拥有全国煤层气储量的1/3,其拥有的区块又是全国最好的,潘庄区块是中国储量委员会认证探明储量的三个区块之一,储量为204亿立方米。其管理团队在国内有10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而邹向东等的留美背景,使得其和资本方沟通非常顺畅,“我们的财务报告、作业流程、管理体系,外方一看就明白”。邹说。

  但3个半月后,霸菱亚洲最终被相中。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其允诺了管理层更多的自主权、不控制公司的意向。“以霸菱亚洲的出资额,原本可以在董事会中占2个席位,但他们主动放弃了1个。”邹向东解释说,“霸菱亚洲建议推荐一位独立董事。”中华煤层气的董事会由5人组成,奥瑞安和欧文各派了1名董事,管理层占了1席。

  煤层气开发障碍

  “最近两三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煤层气开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霸菱亚洲萧宇成说,“我们相信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宏观层面的政策都会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

  其一个证据就是,困扰煤层气商用的煤矿、煤层气矿权不统一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起指出,煤层气和煤炭资源的开发主体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交叉和分开的。这两种伴生的资源实行分部门登记。目前中国规定矿权申请实行“申请在先,排他性”原则。煤层气探矿权实行国家一级管理,由国土资源部发证,而煤炭开发登记则由部或省级相关部门管理。另一个问题,则是“有权利采煤的人和有权利采气的人是分开的”。

  尽管从大的政策方向上来说,今后这个问题必然会解决,但在投资中华煤层气时,霸菱亚洲看中的是其“合作方本身就包括了当地的煤矿集团”,因此煤矿和煤层气矿权分置“对我们这个案子来说可以协商解决”。霸菱亚洲金东宇认为。

  邹向东则对这个问题在根本上得到解决抱“审慎”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煤层气的开发都是由各地煤矿集团下属的煤矿安全基金来做的,直到今天各地煤矿集团仍然把煤层气当作是煤矿的附属产品。”这种认识的直接结果是对进入开采煤层气的第三方机构,煤矿集团很不合作。“他们经常不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来做充分抽取。”业内人士指出。

  “最好的方案,应该是各地政府协调采气、采煤两方主体,共同分享其中的利益。”但上述业内人士也很担忧,对地方煤矿集团以及外来的采气主体,地方政府是否能都当作“亲生儿子”对待。此前有外资煤层气公司就遭遇了尽管拥有开采权,但是有本地人“明知违法还是在他们所属的区块上打井采气”。

  另一个非市场风险则是对“区块的充分认识以及技术的进步”。中联煤层气总经理孙茂远此前指出,虽然煤层气开采有潜力,但目前中国勘探程度太低,有利用价值的区块太少,基础设施落后,还需要大量的勘探工作和资金。如果想达到美国年产500亿立方米的水平,至少要投入上万亿。同时还必须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