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气荒”:树立全产业链视角
责任编辑:becryo    浏览:877次    时间: 2018-01-09 10:30:39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自入冬以来,我国大范围内天然气供应紧张,北方更是出现“气荒”现象。为缓解北方天然气供气压力,2017年12月16日,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在鳌头首站开启天然气反输通道。这是国内首次由省级管网向国家主干管网反输天然气,也是首次“南气北输”。 在国家改委统一指挥..

分享到:

     自入冬以来,我国大范围内天然气供应紧张,北方更是出现“气荒”现象。为缓解北方天然气供气压力,2017年12月16日,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在鳌头首站开启天然气反输通道。这是国内首次由省级管网向国家主干管网反输天然气,也是首次“南气北输”。


   在国家改委统一指挥和广东省发改委的协调下,中石油和中海油合作,采用气量置换调配的方式,中石油将其供应广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调往北方,中海油用南海海气和LNG(液化天然气)资源为中石油广东地区用户保供。

   “这是在各方资源未能衔接好的情况下,中石油从中海油采购天然气,以缓解天然气供给不足压力的举措,是一种资源交换方式”,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气荒”: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问题”

   “北方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季节性‘调峰’问题,而南方则是近几年才出现”,刘毅军表示,由于气源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等尚未准备充分,盲目实施“煤改气”政策显得有些“急迫”,致使天然气供需失衡。

   其实,“气荒”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早在2004年-2005年冬季,中国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这一导火索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产业链风险”,刘毅军认为,天然气产业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提早进入市场引导资源的细分阶段,由此带来的供需失衡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

   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天然气产业链有着独特动力结构和特殊发展轨迹,“气荒”和“荒气”现象交替上演。

   “这个阶段,我们还需要经历至少十年的时间”,刘毅军指出,今年“气荒”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巨大的城市燃气需求;其次,由于2014年以后,天然气市场过剩,导致近几年天然气价格下跌,投资紧缩至不足7%,这使得“煤改气”后,天然气用气量突然增加,供给难以适应需求;最后,近几年,“煤改气”力度加大,管道等配套设施早期设计没有考虑到如此巨大的用气量,管网运输能力、储气设施、调峰手段等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气荒’和‘荒气’是整个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动力。”在刘毅军看来,正是因为问题的存在,社会和政府才会逐步建立起对天然气的科学认识,从而能够及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弥补资源和基础设施短板,“这是难得的发展契机。”

   气源保障: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据了解,北京市天然气供应主要依托中石油陕京输配系统,主要由陕京一线、陕京二线、陕京三线、大唐煤制气管线及地下储气库等构成, 2017年11月,随着陕京四线干线全线贯通,天然气进京又有了一条“动脉”。

   而根据海关总署2017年12月份公布的外贸数据,前11个月我国进口天然气6070万吨,增加26.5%,进口均价为每吨2266.8元,上涨14.2%。在能源技术革命和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安全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从天然气供需关系结构、用气节奏来看,到2030年我国会出现国产气1000亿方、进口气1000亿方、煤制气1000亿方‘三分天下’的局面,保证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煤制气’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新奥能源研究院煤化工首席科学家毕继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煤制气”,也称煤制天然气,通常指采用已开采原煤,经过气化工艺来制造合成天然气。

   “中国对煤催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毕继诚说。近年来,国内的科研院所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煤制气”技术创新,在效率、减排和煤种适应性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潜力。

   “新奥正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新能化工工业园区建设1500吨/日投煤量、2亿立方米/年天然气工业化示范装置。按照计划,该示范装置将于2018年投料试车”,毕继诚表示,建成后,这将成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催化气化制甲烷工业示范装置。

   “能源是国家的命脉,不能只顾眼前,要眼光长远。”在毕继诚看来,越是在气量充足、气价便宜的时候,越不能放慢技术研发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关键:建立“全产业链”视角

   为有效缓解“气荒”问题,刘毅军建议,要从全产业链风险防范角度全面寻求对策。明确天然气下游市场,加强产业链发展规划。他指出,通过规划实施天然气利用的总量控制,优化消费结构,理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调衔接机制。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天然气成本过高的问题,逐步通过产业链结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天然气是富贵能源”,刘毅军强调,既要通过改革降低成本,更要大力发展经济,使得用户具备更高的支付能力。

   在天然气产业链中,政府要承担起督导协调之责,刘毅军说,“加强天然气管道的相互连通,增强不同环节、特定区域内用气的调峰和错谷能力。”

   “‘煤制气’保证了气源,但关键还在送气环节。只有加快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把天然气送到家家户户,达到有效供气的效果。”在毕继诚看来,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气荒”问题就不能被彻底解决。

   我国已形成了跨地区、多样性的天然气消费市场。“但在现阶段,天然气要承担好‘过渡能源’的责任,要成为中国的主体能源,需要还至少十年的时间”,刘毅军说。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