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现代化的合理耦合
责任编辑:zoko    浏览:722次    时间: 2014-05-04 09:13:22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概念。它是伴随工业化而来的一种社会变迁,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进。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加速,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的复杂系统..

分享到: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概念。它是伴随工业化而来的一种社会变迁,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进。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加速,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具有时空约束和时代内涵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其内涵和主题是不同的。现代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更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尺,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目标。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不懈追求。建设现代化,实现民富国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使命,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国人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经历了无数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对于中国这样的历经艰辛的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激励,是民族国家凝聚力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主探索,取得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都未实现的成就,谱写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篇章,其发展道路被称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实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后发展国家既主动融入现代化进程,又能在其中保持独立自主性的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未来的基本走向和主题仍然是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复制西方模式。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要求变革发展观,而发展观变革的背后是对现代性理解体认上的变革。而今,世界历史已进入新全球化时代,“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二次现代性”甚至是“半现代性”在同一时空境遇中出现,构建中国新现代性成为当前发展实践的需要。在这一特殊语境中重新打开马克思对以资本全球化为主体的现代性分析,并与西方后现代性、反思(二次)现代性展开对话,最后得出:中国的现代性是既不同于马克斯·韦伯(Max Webe)时期的经典现代性,也不同于后现代,甚至不是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等人的“反思(二次)现代性”而是“一种以后现代引导的,多元之间统筹的,全面协调的”新现代性,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而以新现代性为基础的现代化也是一种新型现代化。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建筑在巨大的能源消耗之上。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而合理的利用能源,是提高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能源息息相关。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并与现代化休戚相关。能源作为现代工业和现代城市的血液,是推动现代化建设须臾不可少的动力。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任何生产机器和运输工具的运转,都需要有足够的机械动力来保证,没有能量(动力),任何先进的生产设备或运输工具都将成为一堆废铁.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生产越发达,生产出的产品越多,它所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所以能源工业的发展水平与速度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十分重要的标志,特别是对一些消耗大量一次能源的部门,如冶金、化工、电力等,影响尤其显著。现代化生产是建立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基础上的高效生产,所有这些过程都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现代化程度越高,对能源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就越高。在现代交通运输中,如果离开了煤碳、石油、电力,则无论是火车、轮船、汽车,还是飞机、电车等,都不可能行驶,何以谈得上运输物资和人员,如果没有能源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也不可能发展。在现代国防中,其动力来源,除核能外,当前还没有其他能源能替代石油,现代国防中所使用的运输工具和武器,如汽车、坦克、摩托车等,都需要石油,就是现代化的喷气式飞机、火箭、导弹等,也都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所以要实现国防现代化,也必须首先发展能源工业。现代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也要消耗大量能源。没有能源工业的发展来加以保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的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都是用能源换取来的。能源是一个国家、区域、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力量,这种力量在现代化推进中显得愈发的重要,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十世纪初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整体能源消费国。国际能源署(IEA)2010年8月宣布了一个略带爆炸性的结论,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根据IEA的数据,2009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较美国高出约4%。在中国能源需求快速增加的背景下,“中国能耗全球第一”的象征将有一系列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中国将寻求各种方式满足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中国在中东、非洲、中亚、南美等地区,将会扩大以能源为核心的双方合作。尽管中国已经后来居上了,但是与美国不同,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是主要由消费者需求带动,而是由能源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基础建设来推动。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逻辑定位是按照现代化规律要求而渐次展开的一个逻辑结构,模式定位的基点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历史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现代化最核心的内容。而能源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要素。能源利用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近代发达国家通过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源,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度现代化。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农业等生产体系以及人们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的现代化,也都伴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由于传统现代化路径对能源资源的高度依赖,每有一个或一批国家实现现代化,就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增加新的压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能源和这三个制约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国际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形下,需要明确以下两点:一是能源紧缺从一开始就是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突破能源供应紧缺制约的看法是不对的;二是面对“制约”这个“常态”,节约能源资源是解决中国能源供需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节约能源就是生产能源。

  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能源问题的产生和演进是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致的。1982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总任务中就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重点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报告还提出加强能源开发和大力节约能源消耗两重任务,报告说:“当前能源和交通紧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几年,我国能源生产的发展放慢了一些,而能源的浪费仍然十分严重。交通运输能力同运输量增长的需要很不适应。邮电通讯设施也很落后。要保证国民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向前发展,必须加强能源开发,大力节约能源消耗,同时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设施的建设。”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模式”或“中国奇迹”。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其又喜又忧。喜的是,经济实力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国民福祉,在国际话语权上也会更为主动;忧的是,高速增长伴随的能源大量消耗,已经让国内资源不堪重负。特别是号称“经济血液”的石油,这一经济建设的必需品持续紧张和短缺,会使中国的GDP被动减速。而这,正是让中国担忧的头等事情。

  随着中国今后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中国还会面临更大的能源消费需求增长,面临更大的能源安全压力。特别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在所难免。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整体能源环境是相当严峻的。中国现代化下一步最大的“硬障碍”,就是能源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能源消费较快增长的需求与能源供应相对短缺的矛盾,将是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始终并事关现代化命运的一个基本的、重大的问题。

  有鉴于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4月18日主持召开的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强调说,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能源供求关系深刻变化,能源仍是国际政治、金融、安全博弈的焦点。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能源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随着“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和人民生活改善,未来一个时期能源需求还会增长。尤其是中国能源的保有储量、能源结构、较落后的能源转换方式和运行机制与开发技术等,使中国经济现代化面对重大挑战。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能源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都要求中国改变传统的发展路径,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可持续的现代化新路。所谓可持续的现代化,就是以健康、可持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理念,以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为主要指向,以集约节约、优质高效、清洁绿色、人本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可持续的现代化,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现代化的国家目标是,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而能源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中国的国情,面对难于把握的国际能源市场和能源战略,中国现代化必须遵循的途径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特别是能源节约型的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核心内容。因此,未来中国的现代化,虽然依然离不开与时俱进的能源战略的支撑,但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中国的能源趋势,科学制定符合中国现代化的能源战略。在制定能源战略时,必须认真剖析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国情,关注深层次影响中国能源发展的四大要素:智力与文化(包括人的理念、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科技与创新);信息(包括信息技术。网络与信息平台);金融(包括资本运作、汇率、货币流与经验):体制与管理(包括市场机制、各种配套的政策、监督调控体系与效率)。

  一直以来,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它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和能源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以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源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要依靠经济的有力支持。而能源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是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能源制度和能源消费理念等的而变化。能源建设不仅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周期特征,而且涉及到土地、环保、技术、资源、运输及其供应安全等诸多因素。能源在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愈发达,现代化的程度愈高,能源消费就愈大。没有能源的发展,没有能源作为强大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稳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有鉴于此,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能源发展不能总是慢半拍,当然也不能盲目无序发展。

  中国要用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条件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让能源高效支撑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当然,“现代能源”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能源,“现代能源”的概念是不断演进的。现代能源是有时间上的变化的,现在是现代的,不等于未来是现代的,过去是现代的,不等于现在是现代的。现代能源能否支撑未来现代化发展,要认真加以考虑,如果现代能源发展没有一个科学的、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将来会制约现代化发展。因此,要把现代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当然,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一定是诞生和运行在现代化的体制和机制环境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年,能源技术突飞猛进,装备水平日新月异,但能源领域始终没有理清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没有解决好垄断与竞争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曾指出,以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产生很高的长期代价。没有先进的制度保障,其结果往往是掉到“后发优势”的陷阱,发展最终也难逃“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的宿命。100多年前,康有为曾云“天下变法之事,未有全利而无弊者。”利弊相伴相生,本来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关键是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巨大勇气来推动改革。唯有如此,能源行业才有光明的未来,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要把加快改革和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大引导与政策扶持力度,在研发投入、基地建设、政策扶持、资源配套、体制管理、创新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和争夺态势的加强,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综合考虑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能源储备、能耗效率、未来能源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保证本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力求缓和能源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由此可见政策的重要性。对于以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化建设来说,政策和策略不但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方式和路径,而且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要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就要正确估计世界能源形势,彻底改变现代化建设中有关能源的价值观基础,高度关注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与面对的能源态势,从发生学而不是现象学出发,唯物辩证地、系统地分析能源与经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人们健康与文明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制定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赋有远见卓识和有胆略的能源战略,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的配套的能源政策与运行监管体系;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能源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立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能源产业发展激励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长效机制和管理体制;要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通过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促进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能源技术和装备,提高能源产业的整体技术设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要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向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节约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坚持国内国外齐头并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了解掌握世界能源产业发展新趋势,学习借鉴能源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进一步扩大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促进能源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走可持续的现代化新路。

  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不能再走过去“只要金山银山,不要青山绿水”的老路,必须寻求一种与大多数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所不同的、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传统现代化相比,可持续的现代化新路主要新在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新在强调创新驱动,新在倡导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在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走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我们从世情、国情出发,围绕“可持续”这一核心,从发展模式、空间载体、生态保障、文化支撑、社会动力、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革命。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进行了生态学革命。未来50年,人类社会发展将面临地球的有限能源资源和能源生态环境带来的新的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人类能够公平分享现代文明成果。这就要求我们要面向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前瞻式地思考能源发展大趋势,前瞻式思考现代化对能源的新要求,理清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及其实现路径,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提供支撑力量。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