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将开启 探索实现“双碳”目标更多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641次    时间: 2021-12-29 16:18:15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九部门印发《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气候投融资的定义、支持范围、试点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以及试点申报要求。所谓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

分享到: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九部门印发《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气候投融资的定义、支持范围、试点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以及试点申报要求。

所谓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范围包括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两个方面。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认为,《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的正式启动,目前气候投融资试点仍在申报阶段。

气候投融资资金缺口较大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金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窗口期。不少机构和学者的测算结果显示,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将在未来30年至40年间面临上百万亿元的资金需求。

与庞大的需求相比,目前气候投融资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钱立华表示,2018年以来,平均每年新增的气候投融资贷款约为1.7万亿元,与“双碳”目标下每年超3万亿元新增投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在此背景下,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将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此,《方案》也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提出了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的要求,即“通过开展气候投融资先行先试,进一步开拓气候投融资的资金渠道,推动气候投融资产品与服务创新,构建有利于气候投融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市场运行环境,有效连接产业链各环节的金融和技术供给,支撑低碳产业和技术发展,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金融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金融机构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完善的投融资机制等环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创新气候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加强气候治理和气候信息披露,有效管理和控制气候风险,逐步建立科学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客户结构和资产配置,建立高层次、跨部门、专业性的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

对此,《方案》特别强调要推动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方案》明确,鼓励试点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试点地方气候友好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鼓励试点地方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小微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并提出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试点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积极引进境外资金。

实际上,目前与气候投融资相关的信贷工具、债券工具和保险工具等领域,都出现了创新趋势。据钱立华介绍,以绿色债券为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21年2月推出首批碳中和债以来,截至今年10月末,我国境内市场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达2231.22亿元,占2021年前10个月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50.6%。在绿色保险领域,相关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从环境污染责任险逐步扩大到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充换电站综合保险、绿色农业保险、森林保险、巨灾保险、气候保险等,还有光伏电站运营保险、光伏指数保险、风速发电量保证保险、收入损失补偿保险等。

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

推动气候投融资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数据。基于此,《方案》强调要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并提出要指导试点地方强化企业碳排放核算的监督与管理,探索开展企业碳会计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碳审计,严防企业碳数据造假。

“数据缺口阻碍了企业气候风险评估,评估企业投资对非金融、环境指标的影响也因此变得困难。为了向投资者提供有用信息以对气候风险进行有效定价和管理,我们有必要强化气候信息建设。”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40个国家共建立了200多个关于可持续性报告和气候信息披露的框架、标准,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目前使用的框架体系太过宽泛,不具备一致性和可比性。例如,一些公司可能需要按照不同国家的要求和框架进行报告,使得投资者难以评估这些公司面临的气候风险。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表示:“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开展了5个年份的清单编制工作,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技术更迭迅速,与碳排放相关的参数不断变化,目前核算工作仍存在边界不清、能源消费活动水平数据及部分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选择不合理、不同机构的碳排放核算结果偏差大且缺乏年度连续性等现实问题,影响了不同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他建议,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建立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衔接的方法学和工作体系。

积极培育区域气候投融资项目

《方案》特别强调了地方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提出要鼓励试点地方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力探索促进气候投融资的有效路径。

根据《方案》,申报试点需满足多个低碳前提,例如,将“近三年完成温室气体控制、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等应对气候变化类约束性指标的年度和进度目标任务;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列为申报条件之一。

除了不断拓宽气候投融资的资金渠道外,如何寻找合格、优质的绿色投资标的,成为市场关注的问题。《方案》提出要鼓励试点地方对标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培育本区域气候投融资项目,打造气候项目和资金的信息对接平台,引导和支持先进低碳技术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入库项目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在这方面,已有地方开展了积极探索。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忠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气候投融资改革涉及生态、产业、金融等领域,也包括国内外资金以及中央地方层面的各种政策,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库是促进气候项目产融对接的重要平台,旨在通过信息公开、标杆项目示范推动和引导地方落实碳达峰行动,增强我国气候项目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引导国际资金等支持,促进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他表示,深圳将逐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库建设、标准发布和项目征集方面的工作,加大对项目库的展示和推广力度,提高该库在境内外气候投资领域的知名度,并进一步完善财政激励、跨境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