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平:碳排放数据岂容弄虚作假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595次    时间: 2022-03-21 12:18:50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生态环境部日前公布4家碳核查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问题。被点名企业的具体问题包括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制作虚假煤样,核查工作走过场、程序不合规、结论明显失实以及涉嫌编造虚假检测报告等。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跨入第二个履约周期不久,坚决向“碳..

分享到:

生态环境部日前公布4家碳核查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问题。被点名企业的具体问题包括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制作虚假煤样,核查工作走过场、程序不合规、结论明显失实以及涉嫌编造虚假检测报告等。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跨入第二个履约周期不久,坚决向“碳造假”说“不”,释放出加强数据质量监管、维护全国碳市场制度权威、保障交易公平的强烈信号。

确保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正成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点。在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但全国碳市场运行不足一年,就出现了个别企业和单位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扰乱碳市场秩序的情况。

“碳造假”背后,是“碳利益”的影子。据测算,一家年碳排放量1000万吨的企业,按照目前60元/吨的碳价计算,若通过操纵数据将排放量降低10%,一年可以少花6000万元。此外,“碳造假”的出现,也暴露了个别碳核查第三方机构唯利是图,缺乏客观性与独立性。

碳核查本应该帮助控排企业了解碳排放所涉及的诸多细节,算清楚自身的碳排放和碳资产,在提高碳市场数据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碳市场功能的发挥。但个别碳核查机构却念歪了“经”。例如,此次被点名的某公司,在与控排企业签订的咨询合同中,承诺“在分配方案和核算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可为电厂碳排放配额扭亏为盈,实现配额富裕”。在明知企业未留存历史煤样的情况下,授意指导多家控排企业临时制作煤样代替2019年和2020年的月混合煤样补测元素碳含量。碳核查机构违背职业操守,错误的把心思用在了投机取巧上。

真实准确有效的碳排放数据,是碳排放配额分配的重要依据,也是启动碳交易、保障碳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如果数据生成层面和数据复核层面出现造假问题,势必严重影响碳交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不及时制止,则会形成“破窗效应”,带来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捍卫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对数据质量监管提出更迫切的要求。相关部门之前开展了重点技术服务机构及相关联的发电行业控排企业专项监督帮扶,围绕煤样采制、煤质化验、数据核验、报告编制等关键环节,现场监督检查,上述问题正是在此过程中发现的。

但要从根本上杜绝数据造假,还需作出更大的努力。比如,精准聚焦关键环节、核心要素,制定覆盖全过程的碳排放数据核查技术指南和工作程序。加快制定碳排放数据核查机构行业准入,明确违规行为和惩戒措施。加快推动成立行业协会出台行业规范,规范行业行为,提升行业自律水平。该打的“政策补丁”、该补的“培训课程”要及时推进。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咨询、核查、检测服务行为,确保技术服务结果真实、合规、公正,保障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碳造假”案走进公众视野,表明全国碳市场建设不存在监管盲区,心存侥幸弄虚作假,终将得不偿失。同时也警醒控排企业,真正担当起减排责任,下大力气切实推进减污降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更要求各级监管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大对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及有关企业进一步调查力度,坚决查处数据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夯实碳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