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环境企业如何主动作为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964次    时间: 2022-03-30 12:53:23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我国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环保企业能否精准服务生态环保行业的新需求?能否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这些都考验着环保企业的智慧。“近几年,伴随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尾声,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以资..

分享到:

我国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环保企业能否精准服务生态环保行业的新需求?能否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这些都考验着环保企业的智慧。

“近几年,伴随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尾声,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以资本驱动、规模化驱动的发展模式面临考验,产业利润下滑,下行压力增大。”近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公开发表的一席话,道出了环境企业面临的挑战。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赵笠钧认为,“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环境企业带来了不少机遇。对环境企业而言,集中发力抢占“双碳”赛道,是布局中长期战略的确定方向。

环保产业有哪些变化?目前有哪些痛点和难点?企业如何在“双碳”赛道中育新机?本期,记者采访到部分环境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专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思考、实践和预判。

低垂的“果子”已被摘“难啃的骨头”仍在

2022年是我国开启环境保护事业的第50年,同时也是产业市场化改革的第20年。

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取得长足进步。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生态环保相关企业近70万家,5年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达44.31%。

记者了解到,过去整个环保产业以重投资为主,业务推动多是以投资驱动。

“目前,环保领域低垂的‘果子’已被摘,剩下都是一些‘难啃的骨头’。”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举例称,空气治理方面,控制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难度仍很大;同时,土壤治理成本投入高的问题尚待解;此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

赵笠钧表示,过去面临的环保问题大多是基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集中在末端治理;未来整个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之后,污染因子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环境产业的服务内容也会随之变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表示,站在环保行业的角度来看,要以“双碳”目标重新审视污水处理工艺、固废处置途径等,整个行业可能都要面临变革升级,需要重新设定目标和途径。

“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当下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污染防治所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减污与降碳、城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新污染物治理与传统污染物防治等问题交织,环保企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赵笠钧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

基于此,赵笠钧建议环境企业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是精准服务生态环保行业新需求,重点关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生态修复等方向布局。

其次是打开服务界面,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加大新能源、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布局。

最后是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育自身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当前,以信息技术、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技术的创新方向也正在向多要素、多介质、多目标协同防治转变,更加注重全要素一体化、精细化环境综合治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更加注重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解决环境问题也需滴水穿石,并非一日之功。”骆建华认为,环保工作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

从投资驱动到技术产品驱动业务形态升级

值得期待的是,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环保产业内涵被数倍打开,产业责任也数倍增加。

未来环境企业舵转何方?赵笠钧在实践中发现,环保产业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正外部性强。虽然环保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在市场中探索的能力,但投资类的业务绝非是传统环保企业的优势。

首创环保董事、总经理李伏京将行业变化理解为结构性的变革。在他看来,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布局基本完成,未来增量或将放缓。但环保行业细分领域众多,其未来市场空间正渐次打开。

“我国的环保事业实现了‘从0到1’,取得了不俗成绩。随着传统的厂站建设基本上饱和,客户的需求也逐渐提升,因此对环保企业来说,我们提供的服务也必须随之升级。”李伏京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指出,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业务将是技术驱动和产品创新驱动。”李伏京认为,企业只有业务升维——不仅仅要能投资厂站建设,而且要能提供系统性的服务治理、技术治理的方案;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整合或自行开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设备、装备、技术,才能够实现业务的提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结合公司实践表达了他的看法。李其林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清新环境产业布局正朝着生态化、低碳化、资源化三个方向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一是针对存量客户降本增效、智慧运营、服务升级;二是由原来传统的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过程治理转变;三是打破传统思维,节能减排和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尤其是资源化技术要协同发展,构建智慧环保新业态。

和清新环境一样,先河环保也抓住“双碳”机遇,进行了一系列业务升级。先河环保总经理陈荣强具体介绍称:一是建立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二是自主开发“低碳云”平台;三是建立碳资产体系,参与《碳管理体系要求使用指南》的制定;四是自主研发企业碳排放核算模型,开展碳交易业务;五是着手布局碳汇管理开发、“双碳”规划服务,抓牢“双碳”战略为监测行业提供的重大发展机遇。

细分领域仍有市场空间

业内人士提醒,在看到“双碳”带来的产业机遇的同时,环保企业也需要去评估转型带来的成本。

“‘双碳’转型的成本中除了投资、技术、管理、人才培训,传统存量资产转型成本往往容易被忽视。”李其林说。

环保市场新的增量空间具体在哪里?李伏京对此的看法是,传统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如果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去开发其存量,也会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环卫一体化、矿山修复、水务管网建设等细分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大有可为。

“从单一要素治理变成区域协同治理,比如针对一个园区、一个城市的治理,以及向‘环保+低碳+资源’的方向进军,在我看来是市场未来的增量空间。”李其林说。

此外,行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才作支撑。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的企业代表均表示,目前企业的创新业务是基于公司人才现状,进行跨领域培养。

“比如原来负责脱硫脱硝的员工,对热能方向比较了解。现在,我们安排这部分员工做降碳类的业务,增强同余热利用、余热发电领域的互动。”李其林称,公司通过和科研机构、高校对接,承接学术成果转化,以此来获取“新鲜血液”。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