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扩容恰逢CCER重启,石化行业悄然布局负碳技术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426次    时间: 2023-07-24 08:52:29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截止到2023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全国碳市场)成功运行已满两周年。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但运行平稳的另一面,其实就是不太活跃,业界呼吁,碳市场参与主体扩容势在必行。据了解,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有关研究机构..

分享到:

截止到2023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全国碳市场)成功运行已满两周年。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

但运行平稳的另一面,其实就是不太活跃,业界呼吁,碳市场参与主体扩容势在必行。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有关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

随着电力行业碳市场运作逐渐成熟,钢铁、石化、建材等其他高排放行业也即将纳入碳市场。最近一段时间,石化、钢铁、建材等相继召开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会。

特别是石化行业,6月17日和7月3日,生态环境局已经联合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这“三桶油”在内的利益相关方们开展了两次关于“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专项研讨会,为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好前期准备。按照生态环境部设定的标准,目前来看有超过3000家石化和化工企业符合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条件。

在碳市场启动扩容的同时, 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将在今年10月重启的消息也令市场振奋。

7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业界认为,分布式光伏、林业碳汇和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有可能纳入新CCER体系的方法学。

碳市场扩容叠加CCER重启,对于石化行业来说,不失为一个重大机遇。石化行业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丰富,加入全国碳市场固然将面临许多挑战,但随着碳价的逐步上涨,以及业内对于将CCUS技术纳入自愿减排机制的推动,破局或许在此一举。

加入碳市场后,企业减排和负碳技术都可通过碳市场“变现”,于是很多石化企业纷纷开始提前布局,力求抢得先机。

01

石化行业减碳,有何难点?

石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石化行业的绿色转型,对“双碳”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根据金联创最新数据,整个石化化工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全部碳排放量的13%,包括原材料,能源使用和生产过程。虽然石化行业与发电等行业相比碳排放总量不多,但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却更高,碳排放结构也更加复杂。

石油化工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上游至油气勘探和石油的开采,中游包括储运、炼制,再到下游的石化化工;而下游石化化工也有着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从基础化工原料(三烯三苯),到合成树脂、橡胶等中游化工原料,最后到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下游消费品。

石化行业碳排放来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直接燃烧、工业过程的排放、企业购入电力和热力造成的间接排放以及供应链排放。

由于产业链结构复杂、上下游关联紧密,对于石化行业来说,纳入碳市场所涉及的配额分配、核算方法、核算因子等会比电力市场更难。

这意味着除了需要行业建设统一、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之外,石化企业自身也面临着在意识、管理和技术层面上的挑战。

石化企业由于生产流程复杂,产品种类众多,且面临经常性的生产调整,普遍缺乏系统、成熟的碳资产核算管理方法与工具,碳资产管理能力提升面临挑战。

在这点上,电力行业或许能够提供不少前车之鉴。在第一个全国碳市场履约周期结束后,依然有48%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内部碳管理能力依旧有所欠缺,还有23%的企业在交易系统操作方面遇到困难。

图说:企业在履约周期遇到的困难

来源:《2022中国碳价调查》

从技术层面来看,石化行业工艺流程复杂,实现减碳路径的方法众多,包括降碳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如下图所示),石化行业的挑战在于重新平衡并探索多种技术组合进行减排。

来源:《石化行业低碳发展白皮书》

不管是提高管理能力还是布局绿色技术应用,大部分情况前期都需要企业先行投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02

企业减排可通过碳市场“变现”

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上,很多石化企业转型初期还常常遇到算不过来帐的问题——我为可持续事业做出贡献了,可是我的财务营收的表现却变得不可持续了。

但当石化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碳排放也将能创造财务价值。

根据ICF国际咨询发布的《2022中国碳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预计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将会继续稳步上涨,到2025年将升至87元/吨,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130元/吨。

来源:《2022中国碳价调查》

而随着碳价的逐步上涨,企业通过节能减碳形成的配额,将可以通过碳市场“变现”,且碳价越高,对于节能技术改造所回收成本的速度就越快。

如此一来,一些会给企业造成不小成本压力的中高费减排方案,也能变得经济可行,最终形成绿色转型的良性循环,碳资产也能变成流动的“真金白银”。

不仅如此,加入碳市场,还意味着企业能够通过质押自身现有或未来可获得的碳资产进行融资贷款。最近上海电力漕泾发电从国家电投财务公司获得22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实实在在尝到了节能降碳的甜头。

碳市场的扩容意味着新的市场空白即将放开,提前布局抓住机遇的企业能分到蛋糕,缺乏意识的企业碳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03

石化企业开始悄然布局负碳技术

最近几年,石化行业已经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布局负碳技术。

就在最近的节能宣传周,山东东营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胜利石油管理局发展规划部等其他组织联合成立了东营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发展联盟。

东营市是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最大的地级市,副产高浓度二氧化碳尾气超过1000万吨/年,可开展低成本规模化捕集的“碳源”富集;而胜利油田适宜二氧化碳驱油的地质储量约15亿吨,计划到2025年注气能力达300万吨/年,2030年达1000万吨/年,预期可形成的“碳汇”规模可观。

图说:东营市政府从政策层面支持胜利油田应用CCUS技术

来源:《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

而对于CCUS技术的布局,也写进了《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从政策层面布局打造化工行业、园区“碳排净零”标杆,也让胜利油田走在了石化绿色转型的前端。

CCUS作为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技术,之前一直被关注的点在于难以实现经济性和产业化,但现在因为随着CCER 方法学的更新,CCUS 项目的碳减排额度有望应用于 CCER 项目,将帮助企业获得大量的自愿减排额度。

而石化行业又在开发这项技术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经过深入广泛地地质分析,油气田是目前最适合储存CO2的地点,特别是枯竭或临近枯竭的油气田。

因为CCUS技术的应用能通过压力驱油的方式,提高油井压力,促进油流动,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于此同时减少油田开采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图说:CCUS技术的应用

来源:Watchwire

CCER 属于碳排放权的补充机制,全国碳市场开放后交易活跃度大增。CCER 以自愿为原则,允许非重点控排企业进入,并为这些企业出售其经审定的自愿减排量提供了交易平台。这就为我国实行总量控制的碳交易体系带来了抵消机制,是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

2017 年,国家发改委暂缓了对CCER 项目的审批备案,CCER一级市场陷入停滞,目前CCER的存量仅数百万吨。

并且,根据业内专业机构的预测,之后的碳配额还可能将进一步紧缩,这也将进一步刺激CCER的市场需求上升。

图说:CCER是企业进行碳抵消的主流模式

来源:《2022中国碳价调查》

根据业内人士估算,按照全国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的规模来看,近一两年,CCER需求量预计能达到1.5-2.5亿吨/年。未来随着更多高耗能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CCER需求量将逐步增加至4-6亿吨/年。

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表示,我国CCUS技术和项目稳步发展,但相较于庞大的碳排放总量,CCUS项目规模还比较小,且成本特别高,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提升经济性,获得项目规模效益。

目前“三桶油”都在加码布局CCUS技术,而如果随着CCER市场的重启,CCUS方法论也能够开发自愿减排量,那么油田将在碳市场中获得显著的先发优势,不仅能够开发出大量CCER用于交易,还可以减轻CCUS技术的成本压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也促进“双碳”目标的推进。

除了CCUS这项负碳技术外,其实目前石化行业还有许多企业都在着手布局低碳、零碳技术,比如中石化位于海南的部分加油站铺设屋顶光伏的项目;中原油田已建成5个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5600万千瓦时,并且在前两年就通过合同能源的模式引入了抽油机节能增效装置,节电率达15%,有效减少范围二的碳排放。

石化纳入全国碳市场,会让有意识的企业获得先发优势,但如果行业降碳意识欠缺,无法落实到每一个场站,没能把握时机投入研发和引入新技术,只能在风口原地打转。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