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前景、难点和关键举措研究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446次    时间: 2022-08-10 09:36:30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一、上海2025年实现碳达峰的前景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城市重大发展需求,上海市在产业升级、新城建设、发展航运和贸易中心等重点领域面临着较大的节约能源和碳减排压力。因此,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愿景下,统筹兼顾好减排要求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及能源安全保供,是..

分享到:

一、上海2025年实现碳达峰的前景

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城市重大发展需求,上海市在产业升级、新城建设、发展航运和贸易中心等重点领域面临着较大的节约能源和碳减排压力。因此,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愿景下,统筹兼顾好减排要求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及能源安全保供,是上海碳达峰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二、上海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要特征与变化趋势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逐年缓慢增长,能源效率水平持续提升。城市电气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城市能源结构仍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工业、交通、建筑、居民生活是上海当前重点耗能领域。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未来碳排放总量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小,但碳排放强度仍具备进一步下降空间。

分领域来看,在工业领域,钢铁和石化行业为主要耗能行业。钢铁企业产能迅速提高,碳排放量平稳上升,接近平台期。石化行业总产值稳步增长,但碳排放量在三年间明显下降。

在能源领域,电力行业碳排放量整体变化不大,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外来电力占比上升,本地火电发电量和碳排放均有所下降。

在交通领域,碳排放量略微下降后有所反弹,油品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新能源交通的推广政策未能有效控制油品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在建筑领域,建筑运行和施工产生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整体呈波动态势。电力消耗占比极大,公共建筑运行耗能高。

分区域来看,宝山区、浦东新区和金山区碳排放量居全市前三,工业为主要碳排放来源。

宝山区、金山区为高排放总量-高排放强度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工业依赖较大。

浦东新区和闵行区属于高排放总量-低排放强度区域,发展质量良好,有条件率先实现减排降碳目标。

崇明区为低排放总量-高排放强度区域,交通领域占比高,未来产业园区发展能源需求量大。

剩余的11个区域均为低排放总量-低排放强度地区,基本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三、2025年上海碳达峰的可能性和情景分析

本课题基于上海市各领域、各行业能耗特征,构建了上海市碳达峰优化模型,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对上海碳达峰愿景下的碳排放路径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是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但需要实施组合政策来破解多方面碳达峰难题。上海市尽早实现碳达峰能加速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但提前于2025年达峰需要降低经济增长预期,并强化碳减排策略实施力度。

因此,综合考虑上海市中长期的碳减排压力与经济发展需求,保持经济中速增长,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改造升级、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等路径,确保2025年实现碳达峰,是最优选择。

四、2025年上海碳达峰的难点和瓶颈

在工业领域,钢铁和石化行业产能削减阻力大、新项目增压、突破性低碳技术落地难。先导产业产能提升迅猛,但配套低碳管理技术不成熟。

在能源领域,本地火电厂能效提升面临困难,本地可再生能源竞争力不足。外来电力清洁化程度低、供应不稳定、调度能力不足。

在交通领域,发展绿色出行缺少环境支持,新能源汽车配套公共设施系统不成熟,公共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布局融合不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导致交通领域减排压力加重。

在建筑领域,“五大新城”和“新基建”建设未来将产生大量能耗。绿色建造及改造执行力度不够,绿色运营管理能力欠缺,低碳、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不足,缺乏对能耗的实时监测。

五、国内外碳减排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国外碳减排主要做法和经验包括:在制度完善方面,与城市空间规划相结合,建立绿色治理体系。在工业领域,注重能效提升和清洁能源利用,促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在能源领域,推动能源系统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在建筑领域,注重建筑全过程全方位节能,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在居民生活方面,重视环境教育,鼓励民众参与低碳行动。在碳市场建设方面,拓展覆盖行业,发展碳金融服务。

国内代表性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包括:北京市在已实现碳达峰的情况下,针对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深挖减排潜力,并发展林业碳汇。深圳市提出2025年实现碳达峰,将在各领域实施低碳改革政策,并发展碳交易机制,开展气候融投资试点。杭州市计划“十五五”中后期实现碳达峰,将全力落实能耗“双控”,加强碳去除技术研发和应用。苏州市提出2025年实现碳达峰,计划以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为主线,构建城市绿色智慧化管理。

六、上海实现2025年碳达峰的路径与建议

第一,加强碳达峰工作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工作。包括组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一整套与碳达峰工作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强化碳排放现状排摸。包括明确重点领域核算边界和方法,完善行业尺度碳排放监测与统计技术规范,探索构建碳排放智慧监测与管控平台。

第三,提高钢铁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率,打造新型绿色产业链。包括坚持以能耗“双控”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核心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持续提升产业链绿色发展水平。

第四,加快石化行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试点应用。包括严格控制石化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加快关键绿色低碳技术试点落地,引导创建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

第五,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稳步推进电力行业低碳化转型。包括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大力发展本地太阳能、风电、氢能等非化石能源。

第六,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包括完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对存量燃油车的替代,强化清洁化、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部署。

第七,紧扣建筑领域节能标准,降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包括严控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建设,发挥城市规划布局的固碳效应。

第八,统筹上海各区域碳减排要求,谋划差异化碳达峰路径。对于高排放地区,加快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对于低排放地区,着力推进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对于承担五大新城建设任务的重点战略区,应立足低碳城市理念规划新城建设,协同推进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九,加大低碳零碳技术研发,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碳达峰重大技术攻关,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

第十,推动信息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助推全行业减排降碳。包括着力破解数据统计与分析方面技术瓶颈,建设节能应用示范项目,定制开发配套产品。

第十一,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包括开展教育引导活动,示范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第十二,加强长三角合作交流,构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包括补齐“硬件”短板,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完善“软件”建设,加强顶层制度保障。

第十三,完善航运能耗与碳排放管理机制,构建绿色民航治理体系。包括以整体统筹破解属地化管理模式下的责任不公平分配问题,建立全国统一、国际接轨的航运数据口径及核查标准。

第十四,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争取提高外来低碳电消纳。包括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外来电入市的顶层设计,推进长三角电力一体化。

第十五,持续优化全国碳交易市场,加快建立碳金融中心。包括健全碳交易市场机制,促进碳市场配套产业落地发展,构建绿色融投资机制。

第十六,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速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包括开展国家政策、资金、项目的争取工作,促进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助力突破性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