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消费者恐为航空碳费买单 中企博弈欧盟不被看好
责任编辑:hylng    浏览:1485次    时间: 2012-01-10 23:52:34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在起诉欧盟2012年把航空运输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以下简称“ETS”)一案最终败诉后,美国航空公司迅速谋划将可能出现的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昨日,有消息称,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已宣布,从1月2日起该公司由美国飞往欧洲的单程航班将加收3美元的附加费。眼看强硬..

分享到:
在起诉欧盟2012年把航空运输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以下简称“ETS”)一案最终败诉后,美国航空公司迅速谋划将可能出现的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昨日,有消息称,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已宣布,从1月2日起该公司由美国飞往欧洲的单程航班将加收3美元的附加费。眼看强硬反对ETS的美国航空业开始给自己找后路,中国不涨价、不交费的态度究竟能撑多久变得难以预料。
2.jpg
  美国航企急寻退路

  按照规定,欧盟ETS航空碳税于1月1日正式生效,而达美也成为美国首家提高美欧间航班票价的航空公司。虽然达美发言人没有说明此举是否为了应对ETS带来的成本上升,但外界普遍认为其用意已是不言而喻。目前,美国其他航空公司是否会跟风还有待观察,而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却已表态,受ETS航空碳税影响,旅客将面临更高的票价。

  德国汉莎航空在发布的警告中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非欧盟国家航空公司的欧洲航线被征收碳排放税,汉莎航空将不得不通过提高票价来转嫁成本。”该公司称,2012年,将因ETS而面临1.3亿欧元(约合1.68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此前,有航空专家指出,航企必然会将这一成本增加到机票价格中,否则其利润将受到损失。而据国际航协此前测算,欧盟的做法将使全球航空业成本增加9亿欧元,且未来会逐年增加。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中国民航业在2012年将多支付约8亿元,到2020年缴纳的碳税将超过30亿元,9年累计支出约176亿元。

  中国态度仍然坚决

  据了解,虽然欧盟征收碳税是从今年1月1日开始计算,但真正收费预计要等到2013年的3月。一旦开始收费,业内人士预计,美欧间的航班票价将会上涨50-90美元。

  面对消费者一片恐涨心态,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副秘书长柴海波回应:“中国将不会在碳排放交易体系方面与欧盟合作。因此中国内地航空公司将不会对乘客征收与排放税相关的附加收费。”

  中国航企也明确表态,目前暂时还没有涨价的打算。一家中国航空公司相关负责人证实,目前,政府部门正不断加快制定反制措施,简单地说就是采取“三不”策略,直接拒绝了欧盟碳税程序的启动。所谓的“三不”,是指“不参加欧盟碳市场交易、不向欧盟管理成员国提交监测计划、不与欧盟谈判优惠条件”。以求在最终谈判时形成合力。

  事实上,强烈反对欧盟收取碳税的并不止中国。步入2012年,包括美、俄等35国已联手向欧盟“抗税”。如果欧盟一意孤行,抗税各国有可能实施取消欧洲客机订单、对欧征收巨额燃油税或“飞越权费用”等反制措施,甚至不惜引发贸易战。

  博弈欧盟不被看好

  尽管如此,业内分析人士对于中国航企与欧盟对抗的前景并不太看好。北京雷曼律师事务所律师郝俊波就认为:“坚决不给钱的做法似乎有赌气的成分,因为除非暂停欧洲航线,否则很难强硬地拒绝缴纳碳税。但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停飞航线,那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可能比碳税还大,而且欧洲的航空公司很可能借此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届时,中国航空公司将得不偿失。”

  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谢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分析:“中国政府对ETS的强硬态度也就仅限于要求谈判,但谈了几年也没有看到效果。现在,ETS已经成为法律,要想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希望非常渺茫。而一旦航空公司开始缴纳碳税,那中国航企非常有可能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谢立称,可以预测,欧盟如果坚持收取“过路费”,那其他国家将采取反制措施,即同样向欧洲航企征收碳税。但有所区别的是,美国收取的税费一般不会直接补贴给航企,所以美国航空公司急于向消费者转嫁成本。而中国政府收取的碳税很可能会对企业给予补贴,但按照常理来看,不会弥补航企所有的损失,最终还是由政府补一部分、航企背负一部分、消费者分担一部分。(记者 肖玮/文 田艺/漫画)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