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参股俄LNG项目 寻找缺失的定价权
责任编辑:hylng    浏览:1084次    时间: 2013-06-29 07:47:48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公布了俄罗斯向中国增供原油长期贸易合同的细节,未来中石油进口俄罗斯原油量将达到每年4610万吨,接近去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10。 除了原油之外,此次中俄在LNG(液态天然气)项目上的合作也颇为亮眼:中石油同时与俄第二大天然气生..

分享到:

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公布了俄罗斯向中国增供原油长期贸易合同的细节,未来中石油进口俄罗斯原油量将达到每年4610万吨,接近去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10。
   除了原油之外,此次中俄在LNG(液态天然气)项目上的合作也颇为亮眼:中石油同时与俄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签署收购亚马尔LNG项目20%股份的框架协议。亚马尔LNG项目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拟建设LNG年产能1650万吨的项目。这次合作在印尼、卡塔尔等天然气出口国纷纷涨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用的气,算日本的价

   由于日本是亚洲最大的LNG需求方,所以整个亚洲市场目前参照的都是日本的价格。日本现在签订的油价指数LNG长期协议价格,是按照12%~13%的日本石油进口价格,再加上1~2美元的常数计算的,这也被称为“日本原油鸡尾酒”(JCC)。一般来说,当国际石油价格在100美元/桶时,日本的LNG进口价格为13~15美元/百万英热
   从去年的统计数据看,由于日本的LNG进口量占到世界LNG总进口量的1/3,所以日本的LNG长协价格也成为了亚太地区LNG价格的指标。这意味着相比于欧洲9~10美元/百万英热和北美2.5美元/百万英热的天然气价格,亚太地区的进口国不得不为进口LNG支付更多的钱。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震表示,“毫无疑问,我国在LNG定价方面深受定价话语权缺失的困扰。日本由于是亚洲最早开始大范围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所以现在整个亚洲市场都跟着这个价格走。很多亚洲国家都提出要改善这个定价方式。但很遗憾的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在这方面缺乏话语权,承担高气价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低价气将逐步变为高价气

   根据卓创资讯的统计数据,进口印尼LNG资源的中海油福建莆田7月LNG出站报5450元/吨,涨450~500元/吨。浙江宁波7月价格报5300元/吨,涨300元/吨。“由于印尼进口气的占比并不大,所以短时间内不会大范围推涨国内的LNG价格。但是低价气供应出现问题后,进口企业势必加大对高价气的进口。以后全球的LNG资源还是有的,但显然需要花更高的价钱去买,能源没有变多,需求却不断增长,低价气必然越来越少。”这是王震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的表述。
   根据海关5月LNG进口的统计数据,我国5月进口LNG135万吨左右,最大进口来源国为卡塔尔,进口量为40万吨,月均价约为981美元/吨;其次为印尼,进口量为36万吨左右,月均价约为202美元/吨。第三是澳大利亚,进口量为32万吨左右,月均价约为185美元/吨;第四为马来西亚,进口量为25万吨左右,月均价约在417美元/吨。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LNG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卡塔尔的气价最贵,高出目前提出涨价的印尼数倍,按照目前国际通行LNG计量单位百万英热来算,印尼的进价约在3美元/百万英热左右,而我国6月LNG的平均到岸价格为15.05美元/百万英热。“所以印尼的涨价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低价气的价格不断提高,高价气的价格也势必被推涨,而我国进口最多的偏偏就是卡塔尔的高价气。”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王晓坤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海外参股为寻求话语权

   正因为如此,中石油此次在和俄罗斯签订长期原油贸易合同的同时,不忘加上关于亚马尔LNG项目的股份认购。“尽快找到气源对于中石油来说非常重要,而直接买气是非常被动的,尽管中石油拥有国家的背景和较大的需求量,较其他小国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但是,亚洲的高气价几乎已成传统,所以现在从上游的勘探开发入手,在解决供应问题之外,更多地是为了逐步争取定价话语权。”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